徐朝兴-中国文明网
姓名: 徐朝兴
事迹: 69年守护与传承龙泉青瓷
类别: 敬业奉献
省份: 浙江省
时间: 2025年第二次“中国好人榜”
发表时间:2025-06-20 来源:敬业奉献
字体:
打印:

  徐朝兴,男,1943年3月生,中共党员,国家级首批“非遗”龙泉青瓷传承人。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,徐朝兴始终将“传承”视为自己的使命。他设立工作室,开展研讨授课活动100多场,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。多年来,他培养徒弟超过500人。每年,他都会免费接纳数十名美院学子入驻工作室,亲自传授核心技艺,还自掏腰包扶持青年创作者。徐朝兴曾获全国“五一”劳动奖章、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、“浙江好人”等荣誉。

  磨平了指纹 换回精彩的青瓷人生

  1956年,13岁的徐朝兴跟着父亲,步行八十多里山路前往陶瓷厂当学徒,师从李怀德,就此叩开了青瓷这一神秘而广阔的大门。1957年,浙江省开始研制仿古瓷,徐朝兴成为“攻关小组”里年龄最小的成员。正是这次经历,让他与龙泉青瓷结下了深厚的缘分。此后,他秉持着严谨的制瓷态度,潜心钻研、力求创新。

  1980年,组织破格提拔徐朝兴担任龙泉青瓷研究所所长。20世纪90年代以后,徐朝兴的探索方向转向了青瓷工艺材料的开拓,先后研发出哥弟绞胎、哥弟混合、象形开片、露胎装饰、青瓷玲珑、点缀纹片、灰釉跳刀等新工艺。经过六十多年的苦练与积累,徐朝兴练就了一手在青瓷界独树一帜的绝活——“跳刀”。跳刀,就是在高速旋转的坯体上,通过抖动刀具,运用剐、刻、拉等技法,将成千上万的线条和点状纹饰刻画在坯体上,形成效果各异的装饰图案。徐朝兴说:“做跳刀得屏住呼吸,一口气完成。往往一刀失误,后续的刀法就全乱了。一个菱口碗,里里外外全部完成跳刀工艺,得划上万刀。”这看似几秒钟就能完成的操作,他却修炼了六十余年。很多人看到徐朝兴制作的菱口碗,都惊叹这跳刀纹饰像是电脑刻出来的。

  由于长年累月与泥巴打交道,进行拉坯、修坯等工作,徐朝兴手上的指纹都磨没了,正是这“磨平”的指纹,成就了一件件精美的作品。他的作品连续多年在全国陶瓷评比中荣获第一名。

  传承授业 他是一部“青瓷百科全书”

  “第一要执着,第二要坚守,第三要传承”,69年来,徐朝兴始终专注于陶艺这一件事,用这样的“工匠精神”践行着自己的陶艺人生,以实际行动引领着一代代新瓷人。他一直期望徒弟们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,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,对徒弟更是如此。他坚持每天5点钟起床,充分利用早晨这宝贵的3小时进行创作。无论寒冬还是酷暑,他都争分夺秒,把每一分钟都当成两分钟来用,合理安排时间,高效完成工作并传授技艺。徐朝兴说:“收徒就得对人家负责,我的徒弟必须是真正热爱青瓷、善于思考的人。”

  如今,他门下有徒弟500多人,其中3人获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,8人是正高级工艺美术师,3人担任博士生导师,还有数十人被评为省工艺美术大师。

  不遗余力 用一生振兴青瓷文化

  八十多岁的徐朝兴,常常戏称自己为“80后”。如今,他仍不遗余力地让更多人了解青瓷、爱上青瓷。2016年,为了更好地传播龙泉青瓷,徐朝兴带着徒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为期半个月的“青瓷传承与复兴暨徐朝兴从艺60周年作品展”,展出了两百余件代表作。展览从青瓷的历史与发展脉络、烧制工具与材料、烧制技艺与文献资料等多个方面,全面介绍了龙泉青瓷的整体面貌。徐朝兴还自费出版了1.5万余册《青之梦,瓷之道——徐朝兴师徒精品集》作品集,这些书并非用于售卖,而是为了让更多人认识龙泉青瓷。该书分为传承、创新、发展三个篇章,对于总结青瓷创作经验、展示精湛艺术成果、传承弘扬青瓷技艺,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。

  如今,八十多岁的徐朝兴仍然奔波在路上。凡是与龙泉青瓷有关的文化活动,徐朝兴都会积极参加,不遗余力地推介龙泉青瓷。(责任编辑:郭雯 凌晨)